11月18日,两年一次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江苏共16人当选,占全国总数超10%,人数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再创新高。至此,我省两院院士总数已达118人,为全国省份最多。
16位新晋院士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究领域涵盖天文、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农业等领域。从仰望星空,到躬耕田野,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向学术高地攀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建设科技强国不懈奋斗。
承担国家重大工程,突破“卡脖子”技术
2017年新增5位,2019年新增9位,2021年新增16位。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江苏新晋两院院士数量节节攀升,且全国占比越来越高。2021年两院院士共增选14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4人。江苏16位新晋院士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占全国总数已超10%,可谓“大丰收”。
两院院士是我国学术领域的至高荣誉,能够入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的学者,无一不是科研领域的佼佼者。比如此次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史生才,是太赫兹超导探测器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我国太赫兹天文探测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在太赫兹超导探测器物理机理、芯片技术和系统应用等方面做出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他领导研制的太赫兹超导探测器成功应用于我国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国际天文大科学装置ALMA和SMA等,并将在我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上实现应用,支撑推动我国太赫兹天文学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在本次院士增选中,强化了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贡献导向,坚持“四个面向”,重视候选人在重大工程、“卡脖子”技术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作出的贡献。一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并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候选人当选院士。比如此次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蓝羽石,长期工作在国防科技一线,从事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先后主持承担多项国防重大预研课题、国防973项目研究,提出网络化指挥信息系统体系架构自主适变理论方法,主持研制成功多项军队重大指挥信息系统装备,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奖。
南京凸显科技首位度,高校成输出“大户”
新晋院士中,以“城市分布”情况来看,在南京的院士14人,仅次于北京,高于上海,成绩颇为亮眼,南京作为省城的科技首位度由此充分凸显。而这与南京科教资源丰富、创新氛围浓厚密不可分。
高校一直是院士输出“大户”。江苏16位新晋院士中,来自高校的有11位。其中,东南大学3位,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各2位,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各1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谈哲敏,长期致力于大气动力学、台风动力学与大气可预报性等领域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围绕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动力学及预测这一国际重大科学前沿,在大气边界层动力学、台风动力学和灾害性预测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研究成果,在天气动力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为提高我国灾害性天气研究的国际地位、推动灾害性天气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滕皋军,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当时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开展介入治疗工作,为中国介入放射学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和持续性贡献。不久前他成功完成了中国内地首例钇90玻璃微球治疗原发性肝癌等。最近他组织完成了全国59家顶级医院参加的,国际上首个介入治疗联合免疫的真实世界配对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中晚期肝癌的疗效。“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解除病人病痛为目标,是我们不断创新的动力和方向,用更多更先进的技术服务好病人,我的心里才更踏实。”滕皋军说。
在新起点上心怀赤诚,用科技成果助推中国梦
在采访中,多位新晋院士表示,当选院士是一个新的起点。“是党和国家对于我们科研人员寄予的厚望,激励我们更多、更好地开展面向国家和社会所需的科学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说。
得知当选院士时,沈其荣正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带领团队做果树的秋季基肥施用。近40年来,有机肥与土壤肥力研究是贯穿他的团队科研探索的中心线,“关键的科学问题就是解开土壤生命的密码。”沈其荣常对年轻人讲,“我们的研究就是围绕‘有用’和‘有理’,‘有用’是指科研要围绕国家和社会所需,切实破解农业生产上的难题,持续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有理’就是探究背后的科学问题,揭示为什么有用的机制、机理。”他希望,社会和高校能够共同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深耕一个领域、坐稳“冷板凳”,潜心、精心思考科研问题,在大胆探索中挑战未知。
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胡亚安对此有深刻体会。工作35年来,他致力于内河水运通航建筑物的前沿技术攻关、核心装备研发和重大工程实践,是交通运输部“高坝通航建筑物建设技术创新团队”总负责人。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通航建筑物科学研究领跑世界做出了贡献。超负荷的工作并没有压垮他,时常长达数月的封闭式工作也没有让他觉得枯燥,“看到科研指标的每一点进步,看到目标的步步接近,那是什么奖励、什么享受都无法比拟的。”掌握核心技术研发的艰难探索道路没有捷径,在他看来,这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肩上的时代责任和担当。目前,他正带领团队为国务院扶贫攻坚项目——百色枢纽通航设施——世界上规模最大、提升重量达1万吨以上的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百色升船机以及三峡新通道开展技术攻关,助推交通强国战略实施。
在新增院士中,有一位女科学家——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迟力峰,她长期在物理化学领域从事表界面分子组装及反应的研究,对表面物理化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此次获得院士殊荣,是对我30多年来科研工作的肯定,也非常感谢苏州大学的支持,让我能在此建立高水平科研平台,安心从事自己心仪的科研事业。”迟力峰说,未来,她将继续开展表界面分子科学的基础研究,同时将拓展方向,在智能感知界面等应用领域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做科研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心怀对科学的赤忱热爱,遇到困难与挫折不要气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用科技成果助推中国梦。”
Copyright © 2019-2021 江苏南京柠檬兄弟公关 版权所有 沪ICP备19039664号-1